行情中心 沪深京A股 上证指数 板块行情 股市异动 股圈 专题 涨跌情报站 盯盘 港股 研究所 直播 股票开户 智能选股
全球指数
数据中心 资金流向 龙虎榜 融资融券 沪深港通 比价数据 研报数据 公告掘金 新股申购 大宗交易 业绩速递 科技龙头指数

中企海外投资嬗变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证券时报 2022-11-25 00:00

来自会计师事务所、投行和上市公司的多位独立信源人士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中企出海投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诸多不确定扰动下,海外并购占比消减;另一方面,被并购界称为“绿地投资”(即外商在投资地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的数量增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企出海模式进阶前行。越来越多的中企有自信、有能力、有技术走向包括老牌工业国家在内的国际市场,改变着以往简单的产品和技术输出模式,展现出强劲的合作与整合能力。有被采访者将此视为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的风险因素也伴生而行。今年以来,终止投资、并购叫停、税务调查、索要分手费等问题陆续发生在不少上市公司和行业头部企业身上,折射出中企出海“提前吃维生素”以及风险隔离的重要性。

多位被访者明确,中国经济体量巨大,产业链、人才库、企业家精神,共同构筑起中企高质量走出去的根基。待诸多不确定性消解,强韧性的中企并购和出海投资的回升值得期待。

并购与“绿地”此消彼长

致同咨询并购交易业务主管合伙人武建勇介绍,2016到2018年间,中国海外并购活跃,自己每年平均要飞23-25万公里,目的地包括美洲、欧洲、东南亚等各洲国家。不过近两年来,疫情等因素消弱了部分中企的海外并购愿望。

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阶段性消减,已成多方共同感受。中国产权协会相关人士日前曾对媒体表示,“(今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减少,国内并购数量保持高位但并购金额减少,并购活动主要集中在国企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推动的产业升级、资本重组和集团整合。”

跨境并购减少的同时,“绿地投资”占比增加。并购界所称的“绿地项目”,指外商在东道国按照当地法律建立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通常直接指向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

今年4月,宁德时代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正式获得电芯生产许可,该工厂是德国第一家电池工厂,公司全球布局迈出重要一步。8月,宁德时代再次公告称,拟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投资建设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超500亿元。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伙人倪军将此视为中资企业“绿地投资”的典型代表。“在我看来,这个投资项目不仅对于宁德时代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也说明中国企业走进了老牌工业国家进行先进制造,一方面给当地提供增量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为德国主要汽车厂商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助力欧洲全面电动化和能源转型。”

从上市公司公告来看,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是中企出海的重要方向。今年以来,包括健民集团、汉邦高科、沪电股份等公司相继发布泰国布局公告,包括增资子公司、设立登记子公司、泰国公司融资授信等;汉钟精机、环旭电子、安利股份、棒杰股份、华懋科技等公司则相继选择向越南子公司增资,多家公司还喜提相关产品当地注册证获批。

总部位于北京的一家投行人士杨勇(化名)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所以具有持续吸引力,既是基于政策的推动,也有人力成本、生产成本端的经济考量,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有利于中资企业面向东道国和周边国家的广阔市场进行市场化布局。

并购项目与绿地投资往往面临类似的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为何出现此消彼长的结构性变化呢?

武建勇认为与两种运作模式的差别有关。“假如当地ESG、环评、法律等链路都打通了,宏观经济环境和中观产业预期判断好了,一个简单的绿地项目就可以启动了。但并购却需要谈,很像两个人从恋爱到结婚的过程,漫长、复杂、多变,疫情影响下的彼此状态、现金流、估值都有可能变化,加上国际形势的动荡和多国汇率的波动,导致跨境并购缩量。我个人判断,近期跨境并购交易会在低位徘徊,中型规模可能会成为中资企业海外收购的主要标的。”

中企对外投资中,并购有利于快速取得资产、技术、品牌、客户以及市场等资源,并购与绿地项目的此消彼长,会否影响中国企业的高质量走出去呢?武建勇对此认为,并购不一定是必选项,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战略制定出海策略,在两者之间合理选择。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近年来,埃夫特相继收购CMA喷涂机器人、EVOLUT等公司,实现产品和技术的提升。去年,公司重组了海外经营和管理架构,海外公司在承接集成业务的同时也赋予了在海外推广埃夫特机器人的职责。在日前披露的9月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埃夫特明确,今年将加大与海外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向海外子公司传递公司的企业文化。

同样是在9月,亚钾国际董事长郭柏春匆匆赶赴老挝工厂进行了一个月的考察,不断增长的市场空间、矿产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都使他感到中资企业“走出去”能够推进企业的高速发展。此行使市场对于亚钾国际打造“国内+东南亚地区”双循环有了新期待。今年10月,亚钾国际与华为战略合作,推动钾矿开采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市场预期这将提速海外项目的智能化转型。

杨勇分析说,此前中资企业的海外投资,主流战略多指向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前沿技术与高端设备,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而从宁德时代、亚钾国际等案例来看,中国的企业如今已经有自信、有能力、有技术走向国际,甚至是老牌工业国家去做相应的投资及配套,推动当地的产业转型。

这个过程同步带来对投资主体的业绩反哺。数据显示,自2012年至2021年,A股上市公司的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近3个百分点,去年A股公司海外营收首次突破6万亿元。

倪军将此视为中企出海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战略升级。“所谓‘走进去’,一方面指向技术,带着比较好的技术和管理经营,走进对方,与当地融合。另一方面指向提升当地企业研发能力,给当地带来更好的技术支持,这是中资企业高质量走出去的体现,符合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

倪军给记者举出的例证之一是明阳智能。这家新能源产业集团最近几年加码对外投资,7月发行GDR登陆伦交所,剑指全球化战略拓展。今年4月,公司助力意大利建成首个海上风电项目。

“欧洲的冬季即将来临,风电项目对解决意大利能源短缺很有帮助。”倪军认为,明阳智能不仅把风电设备卖到了欧洲,而且这个项目是意大利、分包商、法国银行等高度国际化合作的结果,体现出中国企业在对外合作方面有很强的产业链供应链整合能力;而不再是简单地输出产品和技术。

从“维生素”到“抗生素”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嬗变过程,并非只有鲜花和掌声。

今年6月,中来股份一场绿地投资遭遇终止。公司此前筹划子公司与印度尼西亚公司共同建设1GW电池和1GW电池组件制造工厂项目,不过在疫情、贸易强制以及全球物资短缺、供应链不畅、金融动荡等多因素扰动下,导致海外投资项目建设周期及预期效果出现较大不确定性。

部分收购项目也遭遇变局。最新案例是,闻泰科技已宣布收官的英国晶圆厂NWF收购案遭遇变动,最新被英国政府要求剥离收购标的NWF86%的股权。英方给出的理由包括该收购会影响国家安全,存在技术流失风险,以及潜在损害英国自身的竞争力等。

一度引发市场关注的还有中集集团。今年10月,公司终止购买马士基集装箱工业,中集集团需要支付和解费高达8500万美元。继成都天翔、赤峰黄金等公司之后,要求支付反向分手费的案例再添一例。

武建勇对记者分析说,企业在初期的谈判中应充分了解卖方的诉求,以及其他竞买方的收购条件。分手费是并购交易中比较常见的条款,在同意该等条款时,企业宜设定触发支付分手费的前提条件,并预估出现该等前提条件的风险概率。

“费”的成本之外,“税”的风险也在不少案例中有所体现。今年以来,小米、OPPO等中企在印度相继受到税务调查,让这些企业认识到,虽然印度手机市场仍然充满增长潜力,但要想吃上蛋糕,并非坦途。

据致同税务与商务咨询合伙人包孝先介绍,中企走出去的过程中,有些国家交易以税为主,比如美国有联邦税和地方税;有的国家税率不高、优惠较多,但税务上的瑕疵可能造成较高的“补漏洞”成本,甚至引发当地行政处罚。近些年来,中资企业海外投资地域更为多元,“一带一路”出海金额增多,中国企业需对税费问题更加重视。

为解决税费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启动多渠道隔离。北京一家正在布局海外业务的A股公司对记者透露,“公司的海外投资采用的是第三地中间控股架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增加融资通路,给未来资金回流带来更多回旋余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股权红利分配等情况下的税负优化。”

实际上,从前述投资东南亚的上市公司公告来看,汉钟精机选择的增资主体是香港汉钟,德昌股份则是通过新加坡子公司向越南厂区项目增加投资。由此来看,第三地中间控股架构已经成为不少公司的选择。

“虽然中国香港、新加坡等都被广泛用于第三地中间控股架构,但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内地签署或更新了双边协定,对于出海企业来说在香港和新加坡的基础上有了更多选择。” 包孝先表示。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在通过战略规划或多方合作来规避和控制。嘉友国际日前公告,收到中国信保对于卡萨项目的海外投资保险责任生效通知书,完成了卡萨项目海外投资保险的全部投保手续,承保风险就指向由于刚果(金)发生战争及政治暴乱、征收、汇兑限制等事件,导致的投资损失。

武建勇认为,应对中企出海风险,“提前吃维生素”比“事后吃抗生素”更重要。“例如,收购成功和成功收购是两个概念。很多并购后期因为忽略整合导致无法达成预期,而实际上,中企启动并购的第一天,就应该考虑整合的事情。”

在风险隔离的基础上,叠加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等措施的出台,多数被采访者对于未来中企走出去持乐观态度。

杨勇认为,“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是中企成长为全球行业领先企业的必经之路,“走出去”仍将是更多中企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体量巨大,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最大的人才库、最大规模的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以及活跃的企业家精神,这些都将成为中企高质量走出去的重要根基。

武建勇表示,虽然目前来看,中企出海要想恢复到历史上相对较高的量级还需要相当时间。但中资企业有过高频、大体量并购的经历,我们明白了国际并购准则、海外并购要求,知悉了估值及报价方式,这些都成为宝贵经验。“中国企业的韧性非常强,一旦疫情等不确定性消解,海外并购和投资定会大幅回升。”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仅供您参考和学习使用,任何投资建议均不作为您的投资依据;您需自主做出决策,自行承担风险和损失。九方智投提醒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推荐阅读

相关股票

相关板块

  • 板块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相关资讯

扫码下载

九方智投app

扫码关注

九方智投公众号

头条热搜

涨幅排行榜

  • 上证A股
  • 深证A股
  • 科创板
  • 排名
  • 股票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 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