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中心 沪深京A股 上证指数 板块行情 股市异动 股圈 专题 涨跌情报站 盯盘 港股 研究所 直播 股票开户 智能选股
全球指数
数据中心 资金流向 龙虎榜 融资融券 沪深港通 比价数据 研报数据 公告掘金 新股申购 大宗交易 业绩速递 科技龙头指数

筑稳向新 沪市主板公司2023年"成绩单"内生稳定性增强

上海证券报 2024-05-01 00:09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上交所发布4月30日消息,截至2024年4月30日,沪市主板全部公司完成2023年年度报告披露。数据显示,在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的有力支撑下,沪市主板公司经营业绩保持稳定,盈利质量持续改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营业绩总体持平,内生稳定性有所增强

2023年,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0.45万亿元,同比增长0.7%,实现净利润4.22万亿元,同比微降1.2%,实现扣非后净利润4.03万亿元,同比增长0.8%,经营业绩较上一年度基本持平。1422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超过八成,其中740家公司实现业绩增长,166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50%。另一方面,整体亏损面大幅收窄,亏损金额同比下降近五成,减亏、扭亏公司共计222家。

拉长时间段看,2018年至2023年,沪市主板公司生产经营内生稳定性持续增强,营业收入、净利润五年复合增速分别为7%、6%;营收中位数从23.35亿元上移至35.36亿元;净利润中位数从1.67亿元上移至1.89亿元。

实体类上市公司表现更为稳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1.88万亿元、净利润1.94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1.77万亿元,同比分别变动0.9%、-0.7%、1.3%,业绩优于沪市整体水平。流动性方面,全年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入4.1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4.5%,覆盖2.1倍利润规模;负债率方面,年末资产负债率59.36%,较年初下降0.22个百分点,杠杆率稳中有降。

二、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互融互促,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良好

沪市主板公司在稳固经济“基本盘”的同时,坚持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力点。数据显示,2023年合计研发支出近9000亿元,同比增长5%,连续3年保持增长态势。其中,138家公司研发支出超十亿元,19家公司研发投入超百亿元,108家公司研发强度超10%;航空装备、电力、通信服务等行业研发支出增速超30%,软件开发、化学制药等行业研发强度超10%。高研发投入带动新兴产业涌现与传统产业转型齐头并进、互融互促,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持未来产业布局。

新兴产业渐成气候。近十年来,沪市主板一批新兴制造、现代服务公司数量呈现阶跃式增长。机械设备行业由45家增至125家;医药生物行业由62家增至109家;汽车行业由42家增至114家,电力设备行业由45家增至87家;电子行业由26家增至71家;通信行业由14家增至29家。相关行业公司收入、利润、市值占沪市主板实体企业的比重分别大幅提升5个、10个、10个百分点。重点产业链加速汇聚,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光伏产业,有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制造商隆基绿能和硅料电池片一体化龙头通威股份,亦汇聚了福斯特、福莱特等光伏组件材料龙头。集成电路产业,有芯片设计领域模拟芯片龙头韦尔股份和存储芯片龙头兆易创新,封装测试领域市占率全球前三的长电科技,国内整合设备制造龙头士兰微。汽车产业,有广汽集团、长城汽车、宇通客车等乘用车、商用车企龙头,亦汇集了遍布汽车各细分零部件领域的福耀玻璃、拓普集团、伯特利、均胜电子等86家零部件公司。

传统产业加速演变。传统行业公司积极运用新技术实施改造提升,向“新”发展。交通运输、钢铁、公用事业等行业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0%、13%、21%,建筑装饰、石油石化、有色金属等行业平均研发投入超5亿元。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增加新质动能,如中国外运持续投入数字化建设,2023年申请专利29件,累计被授权专利192件,上线虚拟员工、智慧叉车、自动装车等多项物流科技成果;宝钢股份基于钢铁主业,持续推进核心技术攻关,近年相继开发出4个系列58项高等级取向硅钢新产品,有力支撑电力装备制造业发展;华能国际成功研制国内首套燃机烟气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及5兆瓦超级电容储能系统,全年共有617件发明专利、3239件实用新型专利和320件国际专利获得授权;三一重工年内推出超750件新产品新技术,新增近4000项专利,同时推进智能制造升级,生产自动化率达80%。

未来产业已有布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等未来产业不断丰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沪市主板公司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布局未来产业,培育“第二增长曲线”。中国移动发力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算力网络等技术的“BASIC6”科创计划,2023年实现数字化转型收入2538亿元,同比增长22%;上海电影加大AI技术攻坚,探索训练中国动画学派大模型体系;万华化学探索运用AI辅助催化剂分子设计,缩短研发周期,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韦尔股份2023年发布TheiaCel技术,让汽车图像传感器能更好应对明暗变化场景,积极布局自动驾驶,拓展市场份额;海天精工作为高端数控金属切削机床生产商,2023年交付数十条龙门及卧加智能柔性生产线,较传统生产线效率可提升20%以上,助力客户借助工业自动化实现批量生产。

三、能源粮食稳产巩固安全发展基础,保民生稳就业效应持续显现

粮食、能源类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良好,有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基础用能。农牧业公司抓好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北大荒全年粮豆总产600万吨,实现“二十”连丰;苏垦农发全年粮油作物总产27.37亿斤,总产、周年亩产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生猪养殖企业2023年生猪出栏量达739万头,同比增长73%。煤炭、石油企业加大增储上产,中国神华等四家千亿以上市值煤炭公司全年商品煤产量7.55亿吨,同比增长5%;“三桶油”油气当量产量合计2941百万桶,同比增长5%。公用事业企业扎实做好水电气暖供应,华能国际等四家营收超千亿火电公司全年累计完成发电量1.4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水电龙头长江电力梯级电站全年累计发电2763亿千瓦时,有效缓解受电区域供电紧张局面;10余家燃气企业天然气供销量合计约606亿立方米。

客运、电信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上市公司,以高质量发展成果夯实普惠性、基础性服务。2023年,白云、上海、厦门三大机场保障飞机起降共133.43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84亿人次,同比分别增长93%、183%。京沪、大秦、广深等铁路运输公司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2.85亿人次,货物发送量7.46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46%、8%。三大运营商5G套餐用户合计数达13.74亿人次,5G渗透率均超过75%。沪市上市银行持续推动金融惠民利民,净息差均值同比收窄37个BP,做深做实普惠金融大文章。

经营业绩持续向好,支持上市公司保持较为稳定的吸纳就业能力,新兴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增长。近三年,沪市主板公司员工总数稳中有增,保持在1700万左右,平均每家公司提供约1万个就业岗位,以GDP占比测算,预计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比重近3成。制造业吸纳就业人数连续三年增长,电力设备、电子、汽车、通信等新兴行业2023年吸纳就业人数占沪市主板公司吸纳就业人数比例近三成。

四、央国企发挥经济稳定器作用,民企业绩活力加速修复

央国企充分发挥稳定器作用,在复杂内外部环境下稳固基本面。2023年,沪市主板央国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1.75万亿元,同比增长0.6%,实现净利润3.8万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其中,国务院国资委下属央企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48万亿元,净利润1.1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3.8%。经营业绩稳中有进的同时,央国企沿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主线,积极利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资本市场工具提质增效。2023年以来,沪市主板22家央国企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中直股份通过购买资产方式实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直升机业务整体上市,拓展自身在“军民两用”的直升机赛道上的发展空间;中国动力通过重组将集团下属柴油机动力业务进行统一整合,进一步巩固行业龙头地位。2023年沪市主板央国企推出股权激励方案22单,激励股数占总股本比重的中位值达1.7%,激励强度保持较高水平。

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主体,各项经营指标实现较快修复。2023年,沪市主板民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9%,优于市场整体0.3个百分点。出口表现亮眼,2023年披露海外业务收入的公司中,民企占比近三分之二,其海外业务创收、创利分别达1.62万亿元、0.3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和10%,均好于市场平均水平,在稳外贸中发挥重要作用。现金流改善明显,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入8439亿元,同比增长9%,现金流与净利润比值增加0.3个百分点。库存压降取得积极成效,存货周转率较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增幅优于市场整体水平。债务结构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率较年初下降1.4个百分点,降幅高于实体整体约1.2个百分点。

五、消费市场热力涌现,新业态新场景激发新增长

2023年,居民出行意愿增强,住宿、餐饮、交通、文旅等多个行业实现快速增长。航空出行需求远超预期,民航客流量快速增长,航空机场业全部公司业绩同比改善,较上年同期净减亏1318亿元。旅游景区、餐饮酒店业分别实现净利润11亿元、22亿元,在扭亏的同时盈利规模已达到或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电影市场优质内容持续供给,“爆款叠出”,带动影视院线行业扭亏为盈,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86%。商贸零售业线下业态稳步恢复,全年实现净利润168亿元,同比增长5%。

消费供给持续提质,消费潜能加大释放,高质量终端消费品业绩走势良好。食品饮料业推陈出新,迎合市场消费需求,全年实现净利润1336亿元,同比增长21%。智能家电发展迅速,家用电器业实现净利润277亿元,同比增长7%。美妆行业格局重塑,国货品牌崛起,带动美容护理行业增长42%。汽车行业稳步复苏,实现净利润576亿元,同比增长25%,新能源车型消费引领,广汽集团、长城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分别增长78%、114%。钟表珠宝、文娱用品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2%、11%。

新业态新热点新场景不断涌现,消费增长注入新动能。长白山抓住东北冰雪游热潮,深化冰雪旅游产品布局,实现滑雪运动、雾凇漂流、踏雪徒步等多项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全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大幅增加219%、341%。王府井着力打造“老字号+新国潮”特色商圈,持续优化消费体验,并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引流,提升品牌影响力,全年销售大幅攀升,净利润增幅达264%。同仁堂深度挖掘不同消费群体对健康美丽的需求,通过产品创新稳站消费新潮头,推出一系列药食同源的养生食品,同时积极推动零售终端多元化营销,收入利润稳步增长。

六、外贸出口稳中提质,标志性项目落地深化“一带一路”发展

近年来,依托产供链配套集成优势和持续创新能力,我国外贸出口呈现强劲的增长韧性。以上港集团、宁波港、青岛港三大沪市主板港口公司2019年至2023年吞吐量作为透视的微观窗口,货物吞吐量由18.64亿吨增长至23.26亿吨,增幅25%;集装箱吞吐量由2019年的9393万标箱,增长至2023年的1.22亿标箱,增长率达30%。上市公司外贸业务活力持续迸发,沪市主板公司2023年共实现海外业务收入5.81万亿元、海外创利0.66万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15%、81%。目前已有近六成公司披露海外收入,其中近两成公司海外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在50%以上,主要集中在汽车、机械设备、电子、化工等行业。2023年数据显示,航空装备、航海装备、计算机设备、金属新材料、工程机械等细分行业出口保持高增长,海外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4%、38%、33%、22%、21%。来自造船、风电等多个行业公司海外在手订单饱满,中国船舶签订总金额约14.6亿美元汽车运输船新造船合同;东方电缆、中天科技和明阳智能等风电企业顺着海外海风市场增势 “乘风出海”,纷纷拿下海外大单。

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已成为稳定的出口增长极。长城汽车、宇通客车新能源车全球销量保持较快增长,海外业务收入达531亿元、104亿元,同比增长102%和86%,创利138亿元、33亿元,同比增长93%和96%。与之相呼应,汽车零部件公司海外市场开发持续深入,以福耀玻璃、均胜电子、爱柯迪为代表的各细分零部件领域龙头企业海外收入分别增长15%、12%、29%。此外,光伏龙头隆基绿能在马来西亚和越南积极布局单晶硅棒、单晶组件项目和单晶电池项目,进一步拓展全球化发展战略;主营新能源锂电材料与钴材料的华友钴业通过在印尼、非洲等地建厂布局,2023年镍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88%,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截至2023年末,沪市主板200余家上市公司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服务布局、绿色能源转型。一批标志性合作成果相继落地,成为“一带一路”深化发展的鲜明注解。中国中铁和中国中车参建中国高铁“走出去”第一单——雅万高铁项目,助力印尼成功进入“高铁时代”;南方航空持续推动“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在“一带一路”重点涉及的南亚、东南亚、南太平洋、中西亚等区域建立起完善的航线网络,提升贸易往来便捷度;中国能建投资的巴基斯坦SK水电站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的最大水电项目,每年可提供32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将有效缓解能源紧缺、优化电力结构。

七、稳投资和稳增长良性转化,设备更新一举多效

2023年,伴随实体经济修复,企业投资意愿增强,投资规模扩大。沪市主板实体公司购建长期资产支出合计3.10万亿元,同比增长12%。上游能源采掘行业持续加大产能扩建及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投入,石油、煤炭、有色金属三大行业投资增速分别达13%、21%、28%。高技术产业紧抓时代机遇加快蕴育新动能,航空装备、轨交设备、光伏设备、软件开发等行业投资增速分别为25%、13%、83%、51%。值得一提的是,消费复苏间接带动相关产业投资扩张,与终端消费需求紧密相关的家用电器、纺织服饰、化妆品投资增速分别为21%、37%、39%。

基建投资亦保持较快增长。道路运输、航空运输、水上运输业投资分别增长15%、53%、14%;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等9大龙头基建公司全年新签订单合计16.8万亿元,同比增幅达8%,基建行业投资增速整体达14%。在能源结构转型、新一轮电网投资规模扩张背景下,电力设备公司深度参与新型电力系统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产业链协作建设,投资增长27%。与基建投资扩张及新一轮设备更新需求释放相呼应,部分设备制造业经营业绩增长较快,通用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行业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7%、9%。多家头部公司业绩实现快速增长,工业车辆行业龙头安徽合力、杭叉集团收入保持高位增长,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1%、74%;高端数控机床行业龙头海天精工净利润同比增长17%。受益于上游煤矿推进智能化建设,煤机装备头部公司郑煤机、天地科技净利润分别增长29%、21%。

八、绿色发展渐成自觉,ESG披露量质双升

近年来,沪市主板公司努力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ESG信息披露逐渐从引导走向自觉。2023年共计952家公司披露ESG、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专项报告,占比增长至56%,集中反映沪市主板公司突出的社会贡献和社会价值。这其中,上证50主板公司披露率100%、上证180主板公司披露率超九成,790家公司已连续3年以上披露ESG相关报告,超600家公司连续5年以上披露ESG相关报告,一批稳定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的公司群体正在形成。与此同时,ESG市场关注度不断提高,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发布ESG等可持续发展指数138条,其中股票指数104条,债券指数31条,多资产指数3条,86只基金产品跟踪,规模合计1050亿元。

环境保护方面,1404家公司建立环保机制,2023年环境保护相关资金投入近1900亿元,同比增长约27%;1361家公司采取减碳措施,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当量8.2亿吨。其中,华能国际2023年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到31%;长江电力2023年生产清洁电能2763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标准煤消耗830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7亿吨;广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增长81%、78%,再创新高。绿色金融方面,绿色债券持续蓄势赋能,沪市债券市场全年发行金额合计达554亿元。

社会贡献方面,774家公司积极履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社会责任,全年扶贫总体投入超1000亿元,相关项目惠及人数达3006万人。复星医药乡村医生项目已覆盖78个重点帮扶县,累计派出366人次驻县帮扶,守护2.4万名乡村医生,惠及300万农村家庭。中国移动安排专属资费优惠,累计惠及62亿人次,通过精准降费努力实现人人可负担的数字服务。中国铁建投入、引进帮扶资金1.1亿元,培训乡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等1385人。中国人保直接购买、帮助销售定点帮扶县和其他脱贫地区农产品6448万元,直接投入无偿帮扶资金4500万元,累计培训乡村振兴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致富带头人8154人次。

九、百余家公司股息率超5%,国际推介讲好“中国故事”

投资端建设展现全新风貌,上市公司积极开展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以分红、回购、增持为先期举措,以优化经营管理、加强创新研发为长期遵循。2023年,沪市主板公司现金分红规模再创新高,共有1290家公司宣告分红方案,年度累计分红合计1.70万亿元,平均分红比例为40.22%,股息率达3.74%。其中,1028家公司连续三年实施分红,近1100家公司分红比例在30%以上,25家公司分红金额超百亿元,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分红金额超千亿元,121家公司股息率超5%。值得一提的是,近百家公司披露2023年中期分红方案,包括“五大行”在内的多家公司宣布将于2024年实施中期分红,一年多次分红风气渐浓。回购、增持热度不减,年内187家公司发布回购计划,累计完成回购金额200亿元;182家上市公司股东出手增持积极“护价”,同比增加53家,年内增持金额达202亿元。

与此同时,沪市公司在常态化开好业绩说明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与境外投资者的沟通力度与频次,一批公司主动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消费、医药、金融、高端制造等行业的优质公司赴美国、德国、瑞士等地开展近十次、百余场推介活动,面向外资重申了中国资本市场深化开放的决心与欢迎外资的坚定态度,传递积极信号。此外,“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石化、恒瑞医药等十余家沪市优质企业赴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地区,一方面积极加强与当地投资者交流,另一方面也积极洽谈业务合作机会,落实企业出海战略。引进来方面,全年共召开20场国际投资者走进沪市公司活动,围绕张江高新园区专场、信息技术专场、医疗保健专场、汽车产业链专场、湖南专场和央企专场等六大主题,共计50家沪市主板公司与80家国际投资机构面对面交流。

十、蓝筹股估值改善明显,外资增持近千家公司

2023年以来,沪市主板大盘蓝筹公司估值显著改善,市场关注度、认可度持续提升。上证50、180、380三大指数成分股公司整体市盈率倍数较2023年初增加1.4,股价累计涨幅均值跑赢大盘4.6个百分点。市值千亿以上和500亿以上公司整体市盈率倍数较2023年初分别增加1.6和1.3,股价累计涨幅均值分别跑赢大盘21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央企整体市盈率倍数较2023年初增加2,2023年至今股价累计涨幅均值跑赢大盘约8个百分点。此外,增量资金借助ETF配置优质蓝筹股,成为一大特点。2023年沪市 ETF净流入4301亿元,其中宽基ETF,包括上证50、沪深300ETF等净流入181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创新型蓝筹公司体现出更高估值水平和流动性。沪市主板研发强度超5%、10%的公司平均市盈率分别为42.5倍、75.6倍,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且较2023年初增长;沪市主板研发强度超5%、10%的公司平均市净率分别为2.4倍、2.94倍,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流动性方面,年成交额分别为17.04万亿元、6.79万亿元,同比增加1.49万亿元、1.29万亿元,占比提升约5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境外资本延续对境内市场高关注度。一方面,沪市主板价值投资潜力仍持续吸引海外资金流入,2023年至今沪市主板沪股通净买入额超600亿元。另一方面,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的中长期发展前景较为认可,当前沪市主板以沪股通、QFII、RQFII为代表的外资持仓规模达1.59万亿元,912家公司获外资增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实现新突破。

十一、退市生态持续巩固,归位尽责意识有新提升

2023年,沪市主板持续巩固常态化退市机制,严格执行退市规则,坚持应退尽退,严厉打击违规规避退市或退市风险警示情形。2024年年初以来,沪市主板共8家公司锁定终止上市,其中3家公司触及交易类退市,1家公司涉及重大违法退市,4家公司年报披露后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此外,21家公司年报披露后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新“国九条”颁布后,会计师事务所责任进一步压实,对于上市公司财务失真、内控失效等问题的发现能力有所增强。2023年年报中,41家公司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较上年增加12家;23家公司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或无法表示意见,较上年增加9家。其中,3家公司因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在年报披露后锁定终止上市;12家公司因内控否定意见或被出具带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而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独立董事制度改革落地,缕清独董职责地位,强化履职保障,确保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参与决策、监督制衡、专业咨询”的作用。2023年年报中,沪市主板9家上市公司的15位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投出弃权或反对票,对年报披露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出异议,揭示公司风险,进一步推动公司治理体系完善。

十二、部分行业风险仍需关注,全年业绩向好可期

2023年,沪市主板公司整体业绩企稳回升,大部分行业经营业绩实现改善,消费、新质生产力等相关产业表现亮眼,但仍有个别行业处于下滑或亏损区间。2024年一季度合计实现营收11.91万亿元,净利润1.16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1.13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9%、3.8%、2.5%。房地产、化工等行业延续下行趋势,钢铁、建筑装饰行业由增转降。

随着基建、房地产相关政策接续落地,支持投资、消费的有利条件仍在增多,市场有望持续稳步复苏。航空运输业一季度同比实现扭亏;汽车制造业净利润同比增长55%,增幅进一步扩大;餐饮酒店、家具制造等多个相关行业延续增长态势;机械设备业绩整体回转,一季度增长9%,工程机械、轨交设备、自动化设备等多个细分领域保持增长。总体看,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全年业绩持续向好可期。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仅供您参考和学习使用,任何投资建议均不作为您的投资依据;您需自主做出决策,自行承担风险和损失。九方智投提醒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推荐阅读

相关股票

相关板块

  • 板块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相关资讯

扫码下载

九方智投app

扫码关注

九方智投公众号

头条热搜

涨幅排行榜

  • 上证A股
  • 深证A股
  • 科创板
  • 排名
  • 股票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 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