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中心 沪深京A股 上证指数 板块行情 股市异动 股圈 专题 涨跌情报站 盯盘 港股 研究所 直播 股票开户 智能选股
全球指数
数据中心 资金流向 龙虎榜 融资融券 沪深港通 比价数据 研报数据 公告掘金 新股申购 大宗交易 业绩速递 科技龙头指数

穿过拨备迷雾 看见上市银行真实利润

中国证券报 2024-05-16 00:00

当前银行业经营普遍承压,有些银行通过拨备平滑利润、成本压降等方式主动应对“冷空气”。一季度数据显示,7家上市银行业绩呈现“增利不增收”。同时,不少银行拨备前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差异明显,不同类型银行表现分化。在资产质量平稳运行前提下,部分银行借由拨备少提,进而实现利润调节的目的。

受访业内人士普遍表示,从增速上看,一季度上市银行拨备对利润的贡献有所减弱。总体而言,未来上市银行通过拨备调节利润还有一定空间,不同类型上市银行调节空间有所不同。

业绩增速整体放缓

一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超1.4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其中,31家银行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正增长,24家银行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双增”。但整体来看,上市银行经营业绩承压,不少银行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有所回落。其中,郑州银行归母净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9.67亿元,同比下降18.57%;平安银行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87.70亿元,营业收入同比降幅最大,为14.03%。

邮储银行、中信银行等9家银行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超500亿元。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营业收入在千亿元以上,但4家银行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均出现下滑。除四大行外,渝农商行、贵阳银行等4家银行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出现“双降”。

银行业绩增速放缓主要归因于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资产结构调整、贷款重定价效应以及市场利率变化等因素导致的净息差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银行还面临“增利不增收”压力。记者梳理发现,尽管一季度银行“增利不增收”现象有所缓解,但较去年同期,仍有7家银行营业收入下降但归母净利润增加。

数据显示,一季度,交通银行以及股份行中的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都出现了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的情况。地方性中小银行,如上海银行、兰州银行也面临类似情况。

广发证券分析师倪军表示,在银行让利实体的背景下,2023年国股行整体营收增速已经转负,大部分银行保持利润正增长,核心贡献源自信用成本(拨备计提)下降,这一趋势已延续两年,其持续性源自上市银行整体存量拨备相对充裕,同时新增不良生成相对稳定,甚至有所下行。

拨备计提总体下降

作为资产质量重要的监管指标之一,拨备覆盖率一直以来备受市场及投资者关注,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反映了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上市银行资产质量稳中有进,拨备覆盖率整体保持高位。

具体来看,杭州银行、常熟银行、无锡银行、成都银行拨备覆盖率保持高位,超过500%。此外,超20家银行一季度末拨备覆盖率较去年末下降,其中8家银行下降幅度超10个百分点。例如,苏州银行一季度末拨备覆盖率为491.66%,较去年末下降31.11个百分点,降幅最大。

整体来看,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05.14%,略低于2022年末的205.85%。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中的说明,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监管部门要求的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对于超过监管要求2倍以上,应视为存在隐藏利润的倾向,要对超额计提部分还原成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

按照会计准则,计提拨备将计入资产减值损失或信用减值损失,冲减当期利润。拨备计提减少,相应对利润增长形成正贡献。“一季度,上市银行资产减值损失保持负增长,意味着银行仍通过少提拨备反哺利润。”财信证券分析师刘晓婷表示。

数据显示,14家银行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速为负。苏州银行一季度拨备前利润同比下降1.79%,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29%,一季度末的拨备覆盖率较去年末下降31.11个百分点。拨备在一定程度上对利润起到抵补作用。

此外,银行内部分化明显。A股上市银行中,超八成城农商行和三成以上股份行拨备前利润同比呈正增长,国有行仅交通银行拨备前利润同比表现正增长。数据显示,一季度,国有银行、股份行、城商银行、农商银行的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4.12%、-3.88%、5.89%、9.07%。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坦言,银行存在“增利不增收”现象,一方面可能因为银行通过降低拨备计提进而增加了利润,另一方面可能由于银行运营效率有所提高,进一步提升了经营绩效。

反哺力度有所减弱

拨备反哺力度如何?对利润的平滑还能持续多久?机构人士和受访专家普遍表示,一季度,拨备少提仍是重要的盈利支撑。从增速上看,贡献有所减弱。整体来看,银行通过拨备来调节利润还有一定空间,但有限。

“从单家银行来看,在净息差等指标趋同的情况下,资产质量和拨备计提仍是不同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差异的首要原因,其次为资产扩张速度。但拨备反哺利润力度有所减弱,部分银行可能面临可供反哺利润的拨备‘余粮’逐步消耗的现状。”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剑分析。

娄飞鹏向记者表示,银行通过少提拨备来增加净利润,目前来看还有一定空间。但是,不同类型银行面临的情况不同,其调整空间也不一样。

记者梳理发现,截至一季度末,近20家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在300%以上,且多为地方性中小银行;10家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低于200%,其中包括5家股份行,民生银行一季度末拨备覆盖率最低,为149.36%。

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拨备就相当于一个蓄水池,经营好的时候多提拨备,足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好的时候释放拨备,进而平滑利润。“整体上看,未来银行拨备平滑利润的空间有但不大,要看不同类型银行的具体拨备水平。”

打好“息差保卫战”

在资产质量稳健运行前提下,尽管拨备可以调节银行利润,但归根到底仅为财报指标上的腾挪。业内人士表示,上市银行还是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回归本源,推动业务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纵观一季报,净息差持续收窄仍然是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的拖累项。例如,一季度,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四大行的净息差水平分别为1.48%、1.44%、1.57%、1.44%,较2023年末分别下降13个基点、16个基点、13个基点、15个基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69%,首次跌破1.7%关口。

针对净息差压力,不少银行寄望于主动加强负债端成本管控。当前下调存款利率、压降银行负债端成本成为各方共识。记者注意到,近期,智能通知存款、中长期大额存单等传统揽储工具从市场下架或被叫停。

董希淼建议,2024年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挖掘新的增长点,以量补价提升净利息收入;另一方面致力于提升核心存款的吸收能力,通过产品、服务等综合能力提升客户忠诚度,进而持续降低负债成本。同时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例如拓展跨境增值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进一步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形成对营业收入的有力支撑。

针对净息差下行趋势,早在一个多月前各家银行召开的年报业绩说明会上,不少银行管理层已有所判断。“从短期来看,息差在低位运行,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工商银行副行长姚明德表示。中国银行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同样表示,今年息差仍然面临很大压力。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仅供您参考和学习使用,任何投资建议均不作为您的投资依据;您需自主做出决策,自行承担风险和损失。九方智投提醒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推荐阅读

相关股票

相关板块

  • 板块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相关资讯

扫码下载

九方智投app

扫码关注

九方智投公众号

头条热搜

涨幅排行榜

  • 上证A股
  • 深证A股
  • 科创板
  • 排名
  • 股票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 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