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中心 沪深京A股 上证指数 板块行情 股市异动 股圈 专题 涨跌情报站 盯盘 港股 研究所 直播 股票开户 智能选股
全球指数
数据中心 资金流向 龙虎榜 融资融券 沪深港通 比价数据 研报数据 公告掘金 新股申购 大宗交易 业绩速递 科技龙头指数

基金圈刮起"减负"风 基民投资体验能否好一点

证券时报 2023-02-20 00:00

近期,“减负”成为基金圈新的流行词,多位知名基金经理通过增聘、卸任产品等方式进行“减负”,持续引发市场关注。

知名基金经理纷纷减负

规模魔咒、基金经理“一拖多”等近年来被市场诟病的现象正迎来积极变化。

2月18日,诺安基金发布公告称,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混合、诺安和鑫混合分别增聘新基金经理刘慧影和邓心怡,蔡嵩松管理的5只产品中,已有3只为共管基金。2月15日,中加基金基金经理冯汉杰管理的中加转型动力混合增聘张一然为基金经理,共同管理该基金。冯汉杰管理的6只产品中已有4只为共管基金。

对于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经理而言,管理的产品在增聘基金经理后,其身上的负担显然要减轻不少。

科技股猎手、调研狂人冯明远在经历管理产品数量达到10只、管理规模超400亿元的规模巅峰之后,优秀业绩未能延续让其倍感压力。2月16日,信达澳亚基金公告,冯明远不再担任信澳核心科技混合的基金经理,该基金将交由此前增聘的徐聪单独管理,冯明远在管产品已经降至6只,最新管理总规模降至230亿元。

除此之外,开年以来,知名基金经理谢治宇、王崇等管理的知名产品,也有增聘新基金经理的动作,王宗合、曲扬等卸任部分基金产品,交由其他基金经理管理。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基金经理频频增聘、卸任,或有离职倾向。在记者看来,基金经理的变动是行业发展摆脱不了的现实,基金经理若能在离职前主动降规模,让合适的基金经理尽早交接,基金持有人也会有更充分的准备,这也是一种担当和负责任的态度,总比基金经理突然离职一走了之,徒留基民空悲伤要好得多。

一位主打权益投资的基金公司高管曾表示,公司很早就注意到规模对基金经理单一投资策略的冲击,也做了充分准备,例如加大对基金经理背后投研团队的支持,在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过大时,及时为其增聘基金经理,减轻其负担。

摒弃规模情结 让业绩稳一点

为知名基金经理“减负”被认为是当下摒弃规模情结,对基民保持负责态度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2020年、2021年市场大热时,多数基金公司抛出知名基金经理助力营销,让部分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激增。

无节制追逐规模的增长,显然忽视了基金经理投资策略容量以及市场流动性的限制,在其背后是规模情结、获取管理费的心态在作祟。而对于基金经理而言,产品规模过大,超越了自身能力圈,结果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了营销,对基金经理的过度包装和标签化,使得基金经理为短期荣誉迷失,其投资决策很容易受到内外部考核制度的压力以及市场情绪的影响,极大地限制了基金经理拓展投资范围的意愿。记者注意到,一些主动型基金产品甚至已经沦为行业类指数基金,重仓股与行业指数基金无异,换手率极低,未能体现出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

记者还注意到,近期仍有业绩表现不佳、规模超百亿、一拖多的基金经理在发新产品、扩规模,但从其管理的产品近期调仓动向来看,换手率极低,市场对其重仓的行业发展前景也不再普遍看好,其调仓换股的空间显然已经很小。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仍有上百位基金经理个人管理的权益类产品数量超过5只。部分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一拖多、产品持仓克隆迹象仍很明显。

让规模增长慢一点,业绩表现稳一点,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基金经理都应该抵制规模诱惑,追求符合投资策略容量的规模,让投资者体验好一点。

实际上,从数据来看,近两年来规模增长迅速的基金多为中小型基金产品,严格控制规模增长的中小型基金在业绩持续上升的同时也收获了市场的好感,而规模较大的基金产品则面临规模不断缩水与业绩持续表现不佳的双重压力。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仅供您参考和学习使用,任何投资建议均不作为您的投资依据;您需自主做出决策,自行承担风险和损失。九方智投提醒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推荐阅读

相关股票

相关板块

  • 板块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相关资讯

扫码下载

九方智投app

扫码关注

九方智投公众号

头条热搜

涨幅排行榜

  • 上证A股
  • 深证A股
  • 科创板
  • 排名
  • 股票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 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