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中心 沪深京A股 上证指数 板块行情 股市异动 股圈 专题 涨跌情报站 盯盘 港股 研究所 直播 股票开户 智能选股
全球指数
数据中心 资金流向 龙虎榜 融资融券 沪深港通 比价数据 研报数据 公告掘金 新股申购 大宗交易 业绩速递 科技龙头指数

汪毅:出海之路-逆全球化背景下的破壁机会

第一财经 2024-04-08 14:54

一、国内产能待消化,外需是不可忽视蛋糕

1.内需静待修复

当前我国居民面临杠杆位于历史高位、以房地产作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承压和收入增速趋缓的问题,居民消费和投资的信心有待修复。从表观数据上来看,在平滑过后(红色虚线部分),我国投资端(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以及消费端的增速处于下行区间,反映出我国内需相对疲弱的状态,2023年4-11月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积同比增速仍然处于负区间,疫情后修复了一段时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11月的同比增速为7.2%,考虑到基数效应,国内居民消费端仍然受到疤痕效应的影响。

我国经济结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高储蓄+低消费,这种特性和国民的风险偏好有关系,但是从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情况来看,收入尚未恢复叠加资产价格承压和高杠杆,内需的修复可能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2022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为53.02%,而美国、英国、日本,甚至印度都远高于这个水平,占比区间在70%-80%,而与之相对的,我国国民总储蓄率可以说是位居世界前列,所以我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需要居民的收入和财富的增长提供更强的动力。伴随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迈入中高速阶段,加上疫情带来的影响,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还在修复中,但是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从2022年下半年以来有待提振,对收入的预期可能会对居民的流动性偏好造成较大的影响。

另外一方面,作为构成居民财富很重要的一部分——房地产的价格在2021年的高点有所回落,而居民的杠杆率目前处于历史高位,所以在收入、资产、负债的三重压力下,内需的修复需要一定时间。

2.“出海”可以消化过剩产能

在内需不足的同时,我国面对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以美日韩为代表的海外市场似乎将会迎来补库拐点,2024年出口可能回暖。而在长期视角下,伴随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我国布局出海的企业越来越多,在未来一段时间,扩张海外市场可能是消化国内产能、增加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的一条可行途径。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经历了一年半左右的回落,在今年开始缓慢上升,2023Q3的利用率情况是75.80%,而国际上以80%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衡量标准,那么如何消化这些产能就是一个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看到美日韩三国经历了两年多的库存积累后,2023年的库存同比在快速下降,海外市场可能会成为我们经济增长的机会之一。

二、从出口到出海:破壁新思路

1.全球产业链正在重构

二战后,全球产业链的迁移已经经历了“日本à亚洲四小龙à中国”三个阶段,而最新一轮的产业链重构过程中,由于政治、国际关系、劳动力成本等多方面因素,部分产业链正在从中国向东南亚、南亚、墨西哥等地区转移,我们可以参考日本应对部分产业链转移的经验,用“出海”的方式使国内产业链得到延伸,通过对资源整合和技术壁垒突破、海外进出口限制政策的规避,给国内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作为世界消费大国,美国的进口金额占比数据其实可以从侧面说明产业链的迁移情况:1970-1986年,伴随日本经济快速恢复,美国贸易逆差开始出现,日本出口份额显著提升;而后受益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提升。1986-1995年间,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产业链进一步迁移到东亚地区。在1995年之后,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具有强大的资源禀赋,中国成为产业链重构第三阶段的主角,承接了东亚地区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进一步融入了全球的产业链,出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高速提升的关键力量。

经过多年积累,中国逐渐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轨,再加上国际关系、国家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从美国进口金额占比上可以看出从2017年以来产业链开始从中国流出,而东盟各国的占比总体有明显上升,而我国对美国出口占比下降的同时对东盟的出口占比稳步提升,因此,从我国流出的产业链部分可能在被东南亚地区承接。

在产业链重构的新阶段,中美关系的转变是很关键的变量。美国对中国贸易的打压一方面是希望遏制中国的国际经济影响力,一方面是意图阻碍先进科技流入中国。因此,我国产业走出中国延伸到海外,主动去寻找破壁机会可能是未来产业格局变化的重点。“出海”和“出口”是两个不同概念的以外需拉动经济的方式,“出海”是指将产业链铺设到海外,不仅是销售环节,还包括在海外建厂经营、进行售后服务等举措,相比于“出口”,“出海”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进出口环节中的限制。

2.来自于日本的出海经验:海外投资和企业利润呈现正相关关系

其实在我们之前,日本已经走过一遍从出口到出海的路,在1990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随之而来的是“低增速-低通胀”恶性循环,在国内经济疲弱的环境下,日本企业开始把工厂迁移到国外,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从1996年的2.8万亿美元一路拉升到2016年的18万亿美元,日本的私人部门开始大规模买入海外金融资产,其中,在证券投资方面,日本家庭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从1997年的29.89万亿日元和4.98万一日元增长至1999年的33.26万亿日元和6.54万亿日元。

当年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都有着类似的压力:房地产债务承重、人口红利慢慢消失以及私人部门储蓄较高而投资不足,因此,增加私人部门的盈利能力,促进有效投资是当前恢复经济增长原动力的重要一步,从日本的经验来看,至少在制造业方面,海外投资和企业利润呈现正相关关系。日本海外现地法人企业的经常性净利润率走势上,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海外现地法人企业利润率的上升,海外设备投资比率也在上升。

这表明,随着企业利润的提高,他们更倾向于增加投资,这是企业的基本经营策略。伴随海外设备投资所占比率的持续增长,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大约为6%,但到了2013年,它达到了历史峰值(29.1%)。在2013年后这一指标开始回落,2016年下至20.9%,而现地法人经常性利润可能获益于前期海外设备的投入,利润率在2013年后维持上升状态

三、哪些行业具有出海β?

2022年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中,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在流量和存量方面都非常值得关注。根据《2022年对外直接投资公报》,202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其中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制造、金融、批发和零售、采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投资均超过百亿美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保持首位,制造业由上年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

1、创新药出海:国内利润收窄,License-out成为不可错失的机遇

国内业务利润受限倒逼医药企业出海谋生。近年来,我国医药制造业由于“内卷”和支付模式的变化,国内业务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2022年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1.80%,国内药企谋求创新产品出海仍被认为将是未来主旋律。以近年来各类国产创新药中的代表性产品PD-1(L1)药物为例,君实生物、恒瑞医药和百济神州的产品获批处在第一梯队,并且在获批之后开始布局出海之路。

从药物研发规模来讲,我国医药企业拥有丰厚的资源和庞大的规模。根据Citeline发布了《2023年医药研发年度回顾》,截至2023年1月,中国拥有正在开发中的药物管线5033个,占全球总管线比例由从上一年度的20.8%上升到23.6%,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

我国医药企业出海的方式主要分为“买船出海”和“借船出海”两种,其中中国创新药企多以License-out的方式布局国际化“借船出海”。

买船出海模式以复星出海为最典型的案例

复星医药是国内在比较早的阶段开始布局产品国际化的医药企业,通过获得欧美和日本等海外地区的GMP认证。在原料药方面实行产品国际化策略,在2018年就已经完成了13种原料药的国际认证,同时,产品国际化的策略已经转移到了制剂出口。早在2000年,复星医药在探索国际化的过程中开始采取与跨国企业合作的中间路线,不仅实现了“走出去”,并且在合作的过程中把海外的先进技术、品牌和成熟的渠道引入了国内,比如在收购了美国汉达药业10%的股权后,复星医药与汉达药业签署了合作开发针对欧美市场挑战专利仿制药的协议,汉达药业在缓控制剂技术和开发专利挑战仿制药方面工艺技术较为领先,复星医药通过为汉达企业进行代工打入欧美规范市场。在医疗机械板块,复星医药也采取了相同的合作模式,比如通过参股韩国体外诊断公司SDBiosensor来提升复星的快速诊断技术平台质量,并获得了其在国内的独家代理权。另外,复星医药手术机器人巨头达芬奇合资成立直观复星,双方在开发、生产和销售手术机器人等环节都有深度合作。

License-out:风险与收益并存

License-out合作模式下,引进方通过向授权方支付一定首付款,并约定后续的里程碑款项及未来的销售提成,从而获得在某些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商业化权利。随着国内药企创新实力的不断提升,授权转让(License-out)开始逐渐成为主打自研创新企业的新机会。

对于中国初创企业,凭借自身力量去做全球市场是存在极高难度的,所以主要通过专利的License-out,合作授权给跨国大药企来拓展全球市场,根据财新网披露的丁香园insight数据,2020年全年,国产创新药跨境权益授出事件达41起,披露的交易总金额为67.94亿美元,是上一年度的近10倍。而在2022年,国产创新药跨境License-out交易共发生37起,披露的交易金额达到236.82亿美元。

但是,License-out合作方式保留了引进方将授权“退货”的权利,创新药在海外研发的过程中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授权增多往往会伴随退回事件也会增多。根据财新网的报道,2023年,很多中国创新药公司,如诺诚健华、基石药业、恒瑞医药、百济神州,都经历了已经License-out的海外权益因为各种原因被购买方要求退回的事件。

在2024年,可能仍然有大量的资金可以用于收购医药企业海外权益,是当前国内医药企业出海获利的难得机遇。根据财新网的报道,高盛(Goldman Sachs)在2023年7月一份医疗保健行业分析文章指出,全球制药行业拥有7000亿美元可用于投资收购或投入研发,随着行业内一些药物的专利到期,这笔资金显得异常重要。Stifel则通过计算认为全球前20大制药公司在较为保守的前提下,拥有6650亿美元资金可用于投资并购,这一领域的资金进一步延展规模甚至可达到1.3万亿美元。

2、新能源车出海:有望以高质量低价格占领全球市场

近三年来,我国汽车出口高歌猛进,已经成为汽车出口第一大国。我国汽车在出口金额占比上从2020年的0.61%上升到2023年的3.01%,2020-2022年,在中国总体出口稍微出现起色的情况下维持着65%以上的增速,2021年出口量同比翻倍至201.5万辆,2022年达到311.1万辆。

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日本汽车企业成功在美国市场立足,并由此开始全球化的经营策略。丰田汽车就是此时期的杰出代表,最终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近三年,中国汽车企业也遇到了类似的机会。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球汽车供应链出现混乱,芯片短缺导致汽车生产受到限制,国际汽车企业选择将有限的芯片资源集中在高利润车型的生产上,优先考虑欧美等市场。因此,中国车企其他的市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汽车出口的优势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无论是在质量还是价格方面,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欧盟已决定在2035年禁止销售燃油车,这使得电动化转型的形势变得十分紧迫。跨国汽车企业经过百年积累的燃油车优势现在需要重新评估其价值,这一变化无疑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根据亿欧智库的信息,诸如蔚来和小鹏等以电动车起家的新兴车企为了塑造高端品牌形象,在出海第一步选择了挪威作为打入欧美市场的起点,而上汽、长城这种相对传统的车企已经在海外如南美洲、中东、欧洲等地区建立了生产工厂,通过新增产品线来扩大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

2023年,伴随欧盟发起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以及德国提前取消电动汽车补贴计划,我国车企在欧洲市场可能会承受一定业务压力,东南亚市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2023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盟情咨文中宣布,欧盟将对中国的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10月4日,欧盟正式发布了关于调查的相关信息和具体流程。这次调查将对中国占据欧洲市场份额8%的电动汽车产业构成重大挑战。另外,德国联邦经济部在2023年12月16日宣布,自2023年12月18日起,德国政府不再接受新的电动汽车购买补贴申请。于此同时,以泰国为代表的东盟各国纷纷推出以补贴促消费和本地生产的新能源车扶持政策。根据财新网的数据,2023年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的销量份额约75%,但在整体汽车市场中的渗透率仅5%,到2025年可上升至约10%。

3、电商出海:从亚马逊到Temu和Tiktok的天下

疫情对人们的消费习惯的影响是深远的,根据财新网的信息,从美国的消费数据来看,疫情后线上零售渠道的增速持续高于整体零售业,并且呈现出消费降级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线上渠道的性价比成为主要优势,而我国出海企业背靠制造端优质资源,拥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先进的制造技术,能够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如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已经将业务拓展到了海外市场,为中国电商出海提供了平台和资源。目前国内运营较为成功的跨境电商有SHEIN、Temu和Tiktokshop。

SHEIN:主营B2C快时尚跨境电商,其网站已经成为北美流量增速最快的快时尚网站,2022年,GMV更是高达300亿美元。2023年,SHEIN已经完成了对SPARC集团1/3股权和英国时尚零售集团星狮集团旗下的快时尚品牌Missguide的收购。

Temu:拼多多推出的跨境电商平台,从下载量看,Temu在美上线仅一个月,就已经位居美国IOS平台免费购物应用排行榜第一名。销售额也实现了快速增长,根据36氪的报道,2023年第三季度Temu的销售额已经突破50亿美金,而在2023年9月份,单日GMV甚至达到8000万美金。

Temu的出海策略与拼多多在国内的策略相似,采取裂变推广方式,以发放优惠券和其他优惠方式鼓励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低价”是Temu的王牌策略,在Temu的平台上,如果卖家的商品报价高于国内批发电商价格,平台将施压卖家重新报价。

Tiktokshop:2023年一季度Tiktok在东南亚的活跃用户达到1.35 亿。其中印尼是最大的贡献国,拥有1.13亿用户。根据36氪的报道,2022年,Tiktok有70%的日均GMV来自于东南亚,从产业链重构的角度来说,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地区的轻工制造业能够为东南亚电商市场提供一定的产业基础。2022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增加15%、出口同比增加21.7%,均高于整体平均增速7.7%和10.5%。2023年1—6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同比增加8.6%,而同期整体出口增速为3.7%。

风险提示

海外政策变动、地缘政治冲突、供应链受阻、贸易保护主义加强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仅供您参考和学习使用,任何投资建议均不作为您的投资依据;您需自主做出决策,自行承担风险和损失。九方智投提醒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推荐阅读

相关股票

相关板块

  • 板块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相关资讯

扫码下载

九方智投app

扫码关注

九方智投公众号

头条热搜

涨幅排行榜

  • 上证A股
  • 深证A股
  • 科创板
  • 排名
  • 股票名称
  • 最新价
  • 涨跌幅
  • 股圈